全部
当前位置: 教育帮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及教后记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及教后记

12-14 15:54:07 | http://www.jiaoyu880.com | 语文课堂实录 | 人气:711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及教后记,栏目:课堂实录大全 ,http://www.jiaoyu880.com 。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及教后记
  张正耀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昨天的课上,同学们交流了预习情况,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进行了梳理,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也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有的同学还就一些重点字词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明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认真。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代散文名篇。
  师:我们先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师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句子个别同学读得不太好: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师分别请三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并让学生自由读一遍。)
  师: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思考,同桌间作小声讨论。教师在行间巡视,并时而俯身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作者开始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这与我们所见到的一般介绍不同,它不是写景,而侧重于对“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由来的考证。
  师:你说得对,这正是具有学人实证精神的表现。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作者对倒地的石碑,发出了自己的感叹,由于各种原因,古书没有能够留存下来,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
  生:作者不是“感叹”而是“悲叹”,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何可胜道也哉!”
  生:作者由此向所有的“学者”发出了忠告,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要有“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师:前面作者说“盖音谬也”,对今人把“花山”之名读错的情况只是一种推测,而在这里却由此作出了判断,你认为作者的判断正确吗?
  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进行较真了。“其文漫灭”就好比“古书之不存”,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现象,阐发了一个道理。
  生:作者是由某种现象出发,探究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可靠的。
  师: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好。《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我们围绕这一评价继续来研讨课文。
  生:作者写游华山洞的经过时,先写前洞平坦,然后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不仅对前后洞的景色不同进行了对比,而且对游人的情况进行了议论:前者游人多,后者游人少。做学问时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一窝蜂,拣容易出成果的做。
  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告诉我们,游玩的路越来越难行,而景色却越进越奇。这很有点像搞科学研究,“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文中叙述了“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这与做学问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在做学问时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到最后也一事无成,乃至抱恨终身。
  生:作者探幽寻胜的过程就好比学者做学问,入之愈深,则所获越多也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师:作者由游山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那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而一般人呢?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学者”做学问要想“有得”,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首先要“有志”,也就是有自己的愿望或理想,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切实的目标,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没有愿望或理想是不可能到达的。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生:还要有“力”,也就是要有必备的物质条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师:对“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作者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做学问搞研究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没有物质条件做基础,学问不可能做下去,也不可能做得好。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确实如此。科学事业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不知道量力而行,而是一味盲目与蛮干,那势必要遭致失败,甚至要受到惩罚。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人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1] [2] [3] [4]  下一页


希望《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及教后记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关键字: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大全   教学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及教后记的评论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案说课| 试卷课件| 作文大全| 好词好句| 优秀范文| 网站地图|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www.jiaoyu88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语文试题,小学数学试题及答案,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初三数学试题及答案,高一英语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