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当前位置: 教育帮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2

03-13 16:13:23 | http://www.jiaoyu880.com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227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2,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http://www.jiaoyu880.com 。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教学进度表。
    初三级语文科进度表科任老师:刘绍普  2003.9
    周 内容 课时数
    1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和经验》《谈骨气》 5
    2 《想和做》《哨子》《灰姑娘的时钟》 5
    3 第一单元作文 检测  4
    4 《怀疑与学问》 《发问的精神》 4
    5 《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
    6 《事物的正确答案一止一个》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 5
    7 《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 6
    8 《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 4
    9 《诗词五首》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6
    10 复习 中考
    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短文两篇》 5
    12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4
    13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 5
    14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6
    15 《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 4
    16 《不朽的失眠》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5
    17 《<孟子>二章》《岳阳楼记》 6
    18 《越巫》《<世说新语>三则》 4
    19 《诗词五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 5
    20 复习检测
    21 复习期考
    22 期考
    1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江泽民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理解有关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概括性非常强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
    2、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议论文的阅读》
    2、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论点是作者对                  ,是议论文的。       
    3、论据是                ,有           和             两种基本形式。
    4、论证是          和          ,是          和            之间的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      、      。论证方式常见的有    、          、          三种。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       、        。
    6、议论文的语言主要特点是   、         。
    二、引入新课:
    学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这篇文章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节选部分。《讲话》全文共四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此次讲话具有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党建工作的新目标,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建的伟大纲领。在世纪之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讲授新课:
    导读,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指出:人民总是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按照作者的观点,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表现中国人民最终找到的真理是什么?
    2、课文中写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是哪些自然段?用双竖线划分出两个层次。
    3、课文中精炼地概括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的是第   自然段,这一段总领下文第  至  自然段,其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有哪些?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
    二、引入新课:重点讲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第七自然段。
    1、解释词语。
    峥嵘 逶迤 磅礴 雄浑 积贫积弱
    2、本段话运用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论点?
    3、本段话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最后一句的“这 ”指代什么?本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能否删除?为什么?
    ◎练习中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语言特点的知识。
    (二)了解全文结构,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知识。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掌握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江泽民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指什么?
    二、引入新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课文倒数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血肉联系”比喻什么?
    4、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
    (二)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选文相应的括号内填入下列词语。崭露头脚 焕然一新 截然不同 应运而生
    2、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3、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4、选文中加点的字“此”指什么?
    5、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冲破”改为“冲过”好不好?为什么?
    6、后一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参考答案:1、崭露头脚、应运而生、 截然不同、焕然一新。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3、对比论证。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不好。“冲破”指难关上的某一段被突破,突出了革命力量的势不可挡;“冲过”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意思。6、对比论证。
    2  谈骨气
    吴晗
    教学要求:
    1、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中的记叙。
    3、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难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
    二、引入新课:
    揭示新课,解释题目。
    题目揭示了议论的范围内容。
    作者是吴晗,历史学家。
    三、讲授新课:
    (一)简介时代背景。 (教学用书P8)
    (二)学生主朗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3、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对“骨气”的含义作了阐释,这句话是哪一句?
    4、概括本文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练习考查了论点、结构、表达方式等内容。
    板书: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理解“阅读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复述三个小故事。
    二、引入新课:
    这节课主要分析课文内容,重点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开头提出论点,其作用是什么?
    2、引用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3、“我们中国人”中“我们”或“中国人”能否删掉?为什么?
    (二)学习么二部分。
    1、文天祥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2、穷人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3、写出穷人事例的六要素。
    4、闻一多的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5、“的高度赞扬了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6、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练习主要考查了议论文的记叙的运用的知识和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三题。
    3  想和做 
    胡绳
    教学要求:
    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方式。
    二、引入新课:解释题目。并列短语,强调了想和做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释词:
    滔滔不绝  埋头苦干 投机取巧  劳而无力
    (二)初读课文:
    1、给课文分段,写出提纲。
    2、课文第1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  ,
    而不会      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第2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       ,而不会      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
    3、课文中区别“人”与“牛马”的不同的关键词语是:人会    ,牛马只会        ;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叫     。
    4、文章第   段归纳了中心论点,是             。
    5、文中有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是                            。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是                。
    二、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第1段中,如果只保留“空想”这个词而把“凭空”一词和“空话”中的“空”删支,行不行?为什么?
    □这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脱离了实践的想只能是凭空的,说话自然也是空话。
    2、埋头苦干不动脑筋的做法为什么不值得赞美?
    3、学游泳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举例子说明道理?
    4、挑选几名虽用功但成绩不好的学生谈体会。找出文中的照应文字。
    5、说说文章的分析议论的重点。
    6、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二、三题。
    6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掌握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论证的方法与层次结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了解作者简历与论题的关系。
    题目是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难道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吗?
    作者的简历。
    2、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填写表格。
    中心论点:
    1、怀疑是——(1)对于传说,(论证)
    分论点:                 (2)不论对于——。(论证)
    2、怀疑是——(论证)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讲解课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道理、引证、比喻、对比。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和道理论证。)
    3、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如,第4段中“我们听说中国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何人着的?着者何以知道?”“我们双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会飞动的虫子?有什么科学根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用这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中,为了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举了清代学者戴震的事例,说他幼时善疑,先是向塾师提出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他又发疑问,足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4、举出文中抽用的道理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例如,课文开头用了和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5、谈谈文中思维严谨、关于分析事理的特点。
    如:作者曾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进一步论证怀疑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精辟入理,无懈可击。
    三、课堂练习。
    1、什么叫“怀疑精神”?他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
    2、课末练习P35——37。
    7 发问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2、巩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说理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的理解。
    3、学习层次清晰、顺序前后照应、语言表达周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地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事例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正音:滚沸() 释迦牟()尼  潜()修  典籍()
    二、朗读课文。
    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
    第一部分(1——3)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说起,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部分(10——14)用讲道理论证方法再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三、讲解课文。
    1、本文的论点与论题有佬关系?
    论题“发问的精神”是针对全文提出的,为要论证其正确,真实可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加以论证,强调了发问的重要性,要能发问,勤发问。
    2、文中第二部分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因好问缍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
    在举例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举例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做到了论据与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3、在语言表达上,课文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不写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这关系到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周密。
    四、练习:
    《掌握语文》中的有关内容及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讲解课文。
    提出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提出了“知识和道理,……何必多问?的反面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讲道理论证的。
    2、概括这三个方面道理论证的内容。
    第一步,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前进。
    其次,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成对的、真的。
    第三,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方面更有把握。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侧面逐层深入分析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更进一步论证论题的真实性。
    3、课文结束段在写法有什么特点?
    一是连续使用了三个反问句,一气呵成,语势强烈,明显地表达式了否定的意思;二是又一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你万不可忘记了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呼应了第2、3自然段,呼应了论题。
    四、小结: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了正反论证相结合论证论点的方法,多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作文训练
    短文                       学会写提纲
    一、理解知识短文《学会写提纲》的内容。
    1、阅读短文,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写议论文应该从提纲练起?编写议论文的提纲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写提纲有哪几点基本要求?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
    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议论文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1)主体部分并列式(《谈骨气》)
    开头  提出论点
    主体  进行论证人 首先、其次、再次
    结尾  总结深化论点
    (2)主体部分层进式(《怀疑与学问》)
    开头  提出论点
    主体  进行论证 一层、二层、三层(层层递进,一般是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是……,怎样解决等几个问题。)
    结尾  总结深化论点
    (3)主体部分对比式
    开头  提出论点
    主体  进行论证  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结尾  总结深化论点
    3、编写议论文提纲要注意的问题。
    (1)理清思路
    (2)理清文路。
    (3)防止过于简单化,立提纲的过程,就是构思谋篇的过程。
    二、作文指导:
    1、作文题目:
    (1)依照《怀疑与学问》一文,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和----》。
    (2)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2、目的和要求。
    3、提示:先仔细读一读作文参考题后的提示,然后按提示来构思你文章的结构。
    第五单元
    21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心境。
    2、理解游记小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及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课文(或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惴 榛     灏  颓  冥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缪人  惴栗 隙  披  未始
    3、翻译下列句子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西山之怪特
    4、讲解第一段。
    (1)本段可以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
    (A写获罪滴居的心态、B写漫游、C写游赏的率性、D主出文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作者怎样的游览方式?有什么用意?(漫无目的的游览,是心中苦闷的象征)
    “以为凡是州……”这最后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前面写平日游览之盛,看似与西山无关,然而却都是为托出西山作铺垫)
    小结:这一段写游西山之前的平日游览之胜
    布置作业
    给预习提示里的词语注音
    第二课时
    教学法内容:学习第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理解下列词语
    始指异之  箕踞而遨  攒蹙累积
    2、翻译下列句子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萦青缭绕,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悠呼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理解课文。
    (1)第一句交待了游西山的时间、地点,请找出有关语句来
    (2)遂命仆()湘江()柒溪()榛莽()茅伐,这一系列动词表现作者偶得西山时怎样的心情?
    (3)登西山的过程怎样?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4)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哪些句子突出西山的宏伟气象?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伍,悠悠乎……;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
    (6)怎样写宴饮?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第一段相照应的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8)写西山的特立,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傲世蔑俗)
    小结:此段写西山之怪特及游西山得到的独特感受。
    四、练习。
    1、理解“而”的意义。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   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  累知   然后  于是乎
    22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3、理解“也”的含义。
    4、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北宋的着名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四、通读课文(听录音)。
    1、给下列字注音。
    林壑  晦明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觥筹交错
    2、填空。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的——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学习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解新课。(第1段)
    1、这一段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怎样定亭周围的环境?
    (山、泉、亭的景色)
    远景——山(色)静
    环境  中景——水(声)动抒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近景——亭(形)静         
    作亭者
    2、亭名由来  命名者
    命名之意
    3、哪一句是破题句?哪一句微露主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讲解第2段。
    1、这一段采用怎样的结构?
    (分、总)
    2、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朝——明
    朝暮之景    暮——溟
    分              春——发而幽香
    夏——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石出
    3、写山间景物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视觉、嗅觉)
    4、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练习。
    理解“而”字的用法。
    日出而林霖开、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佳木秀而繁阴。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内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第3、4段。
    1、概括此段的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酒、渔、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定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提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乐。)
    3、怎样写归时情景?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归后情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四、总结。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乐)
    2、文中写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从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礅守游而乐。)
    4、怎样理解“醉”与“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3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小品的特点。
    2、理解比喻甸的用法。
    3、理解“之”字的用法。
    教学法重难点:
    理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介绍“满井”。
    三、讲授新课。
    1、通读全文(听录音)。
    2、疏通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LEI,蹇,倩女,髻鬟,汗出浃背。
    3、讲解新课。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城中“余寒”景象。)
    “余寒”的具体表现怎样?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什么?
    (寒冷的程度。)
    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作者怎么样写景?写了什么景?
    (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心脏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怎么样写水
    (?波色微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怎么样写山?
    (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
    写游人“泉而茗者,LE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写鸟、鱼,“瀑沙之鸟,呷浪之鳞”,它们的欢乐不亚于游人,仿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具有哲理意味。
    最后一段。
    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小结。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五、练习。
    1、“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限定)脱笼之鹄,瀑沙之鸟(修饰)倩女之HUI面,髻鬟之始掠(舒缓语气)
    2、比喻的用法。
    (1)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3)麦田浅鬣寸许。
    24  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思想,增强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山水游记小品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朝人。他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独创。他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三、通读课文(或听录音)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通过写自己的心情引出飞泉亭。
    第二段:通过写其他瀑布虽奇但得不到从容而观的特点为下文写飞泉亭张本。
    第三段:借写飞泉亭旁边的东峡山的古松的奇异,侧面写飞泉亭的清幽环境。
    第四段:描绘飞泉亭及人置身于飞泉亭中的活动及感受。
    第五段:写水声、鸟声、松声、吟咏之声交互错杂的情景,借以突出飞泉亭的独特魅力。
    第六段:交代作记缘由。
    四、练习。
    1、体会并读准下列语句的语气,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在疑惑不解中表示赞叹)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故意神化其事,以表示强烈的赞美礼之情)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对意外的欢欣表示感叹)
    (4)寺河能飞!惟他日无余之魂梦式飞来耳。
    (否定传说,却另创“神话”说梦魂再来,是悲凉的调侃)
    25   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思
    2、激发学生热爱诗词,前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含义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茅屋为积风所破歌》及《南园》
    教学重点: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诗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茅屋为秋风记破歌》
    1、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杜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分析这首诗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写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着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飞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平静,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的率真,焦灼之后,他却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秋雨是不请自来的,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自然的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就是那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忆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深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也“安得广厦……安如山”的呼喊,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愿望,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最后表达舍已为人的善良愿望。
    小结: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二、学习《南园》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抒发了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流露了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
    分析层次结构
    1、2句写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昂扬意绪和紧迫心情。
    3、4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赏析:
    短短的四句诗,却有一个大起伏,一个大顿挫,先骇人听闻,再以理服人,激昂流畅,无所顾忌,感谓既多,哲思亦深,令人回味不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梦江南》
    教学重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唐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时称“温李”,也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梦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赏析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好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归来,所谓“女为悦已者容”。望心上人归来,不是偶尔的一次,可能是经常的甚至暗每天的。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但无情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令人望眼欲穿。失望是难以忍受的。可又挥之不去,为为奈何!眼前所见,只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在写水,实际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夕阳西下了解,又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断肠人在天涯”。怎能不令人感叹悲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已亥杂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出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陆游,号放翁。
    这首诗是陆游艺机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祖国。
    2、赏析。
    (1)层次结构。
    一、二句叙述他罢官后年老体衰,闲居在荒僻故乡的情景和心情,表述了他守卫边疆的志愿。
    三、四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诗人形象,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讲解。
    “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话表述了作者守卫边疆的志愿。“僵卧孤村不自哀”:是现实中诗人的形象,这形象是凄凉的,与当年诗人横枪跃马驰骋战场的形象相比,本使诗人感到悲哀,但诗人却偏“不自哀”。因为诗人考虑的不是自身的衰老和无所作为,而是国家的兴亡,就是这种对国家安危的关怀,使诗人忘掉了自己处境的难堪,但现实是残酷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的,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冰河。
    小结:
    这诗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的是诗人赤裸裸的爱国思想;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二、学习《已亥杂诗》。
    1、介绍作者。
    龚自珍,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2、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练习。
    背诵、默写古诗词五首。
    写作训练
    论证的展开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论证是——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思路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论证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和——。
    4、——是论证展开的基本要求。
    二、作文指导。
    请以《一场球赛说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指导:
    注意题目是《一场球赛说起》,因此必须紧扣“球赛”两字,不要写其他的比赛,既然是“说起”,自然要对球赛有个必要的交代,即这是怎样一场球赛。叙述的时候,要抓住你所引发的观点,有所侧重地谈,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你从班级的一场球赛的胜负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就要侧重介绍赢家是如何获胜的;假如你从球赛的观众的文明行为去谈,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要侧重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的反应,赛后离去的秩序,等等,从观众的文明或不文明,热情或冷淡等方面结合自己的观点,作必要的交代,既然是“说起”,因此球赛本身并不是全文的重点,重点是在于通过球赛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种现象(环节)引发的思考,通过思考阐发一个道理,或批评一种现象,或提倡一种精神等等。思路可以打开,从多方面进行散发性思维,再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明确论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论证。
    第三单元
    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一般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法。
    3、学习驳底细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释题,介绍作者。
    鲁迅
    四、读课文。(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摆了敌论的观点和依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作出结论。
    六、练习。
    掌握预习提示中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部分内容提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论?什么依据?
    (1)自夸“地大物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希望着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为什么开头就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
    树立“箭靶”,为后文的批驳做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反驳的?
    (直接反驳论据)
    2、怎样反驳论据?
    (第一部分中的三个“事实”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故此不能证明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4段中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由敌方的三个论据进一步推论此为“发展自欺力”,而非是失掉自信力,即敌方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也就反驳了敌方的论证过程,使其论点不攻自破,揭露了敌方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简接反驳的过程。
    1、第6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
    2、这部分提出什么论点?
    (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列举了什么事实证明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
    4、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证明文中列举的四类人是中国的脊梁。)
    四、讲授第四部分。
    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深化了正面论点。收束了全文,以隐晦语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表现了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一、四。
    12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
    2、要学生对两篇短论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引起重视。
    3、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论“基本属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板书课题:《论“基本属实”》。
    为何加引号?
    (这个引号强调了要评论的是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听录音)。
    四、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五、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1-3举出病例——4分析病因——5作出推论——6得出结论。)
    六、小结。
    本文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理发人深思,语言生动、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全文。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误用“偃旗息鼓”的一则新闻标题。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再引用材料,进行比较辨析,得出“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那则新闻标题的错误。
    第三部分: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提出改进主张:做现代人,写现代文,说现代话。
    2、问:
    作者详细地引用《辞源》的资料,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
    (引用权威资料,能使论证有根有据,说理透彻,增强了比较辨析的力度。)
    3、第5自然段的推论,提示了什么内容?
    (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四、小结。
    本文的结构:举出病例——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提出改进主张。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13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教学目的:
    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总括作者对《枫桥夜泊》新解产生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作者谈《枫桥夜泊》一诗成为脍炙人口句篇的原因,并列举对方“新解”逐一加以反驳。
    第三部分:作者重申不赞成这样的新解,希望那些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不要做类似的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的考证、新解。
    五、阅读课文,划出新解及作者的反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读新课。
    学生划出有关文字,教师一旁点拨。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之后,出现多处祝愿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关于“愁眠”
    新解:1、“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无余,索然无味了。
    2、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一切事物才有活力,生出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
    4、“孤山”很可能后知,“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睡下并无矛盾。
    结论:新解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新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
    三、布置作业
    课末练习一、二。
    作文训练  
    论点的提出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论点?
    2、论点的确定要注意哪几个因素?
    3、论点的“新”包含哪几层意思?
    4、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目的出发,要求作者树立观点时必须如何做?
    二、作文指导
    a) 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材料略)
    b) 指导:
    首先,读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其次,大家联想到马拉多纳的身份,他能勇敢地说出这一席话叫孩子们不要崇拜他,原因是自己读书少,可见他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并没有让光环罩住了自己的眼睛。至于说马拉多纳值得崇拜,不要社会责备,社会就需要各种人才等观点则未能抓住材料夫达的重点,是对材料的不合理提炼。
    第四单元
    16  故乡
    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辛亥革命前年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3、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揭题材,背景简介。
    三、教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简述故事梗概。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情节结构。
    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内容要点。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第一部分:     回乡时间:严寒的深冬。
    回故乡         回乡原因:卖屋,搬家。
    所见景象及心情。
    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    回忆少年闰土。
    第二部分:               见到杨二嫂。
    在故乡        过了三四天  :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天:动身起程。
    第三部分:    船上谈话。
    离故乡        “我”的感受。
    3、组织材料的顺序和线索。
    上述内容以什么顺序来写?又以什么线索贯穿?
    (按地点转移和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
    五、正音,辨字。
    (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了解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闰土的形象。
    小说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闰土这个人物,问: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的?明确:先写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后写眼前的闰土,运用前后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中年闰土发生的变化。
    从12-30,54-76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填入下表。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从上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少年闰土已判若两人,文中何处提示了这一变化的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就是这使闰土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闰土遭遇,是当时广大爱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闰土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是在于提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回答:都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对比
    闰土:质朴老实,痛苦麻木,先回忆再眼见。
    杨二嫂:尖刻泼辣,自私庸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进一步提问: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年前,杨二嫂年轻漂亮,是一个以自己的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的“豆腐西施”;20年后,她变得泼辣尖刻,自私庸俗,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笑、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毒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是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三、小结。
    这篇小说,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处境和遭遇,但他们同样受到旧社会的毒害,从他们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故乡人的变化,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对人物的对比描写,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四、练习。
    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段落和议论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景物描写与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提示主题,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景物作了描写?
    (第2、12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作了描写,另外第6段中插入了老屋景象的描写。第88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奇色彩。)
    2、朗读有关语段和句子,分析其作用。
    第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而“横着……荒村”又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状况,这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民照。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提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第6段中的景物描写句写出了老屋的破败,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的断茎”,实际上,也是当时农村凋敝的象征,同样,它也起了烘托人物的悲凉心情的作用。
    第1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这幅神奇画面,与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作对比,突出故乡的变化,画面中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与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形成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之大,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第88段中再现了故乡的神奇景色,此幅图景明丽色彩依旧,而略去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因为记忆中的美好形象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去。联系上下文看,这幅图画是主题的升华——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这段景物,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二、分析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划出议论的语句,并分析。
    第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
    第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中国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们深刻的启迪和鼓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总结。
    1、主题。
    2、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
    17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的: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见课文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的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本课内容,讲授新课。
    三、复述小说的情节。
    盼望——夸赞——巧遇——躲避(于勒)。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课文第96-98面,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象不安起来”,这是心里……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以致……的心理状态。
    2、“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提示了菲利普……及菲利普夫人……的心理。
    3、母亲亲自看清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后,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她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的性格。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青年人的行动和菲利普夫妇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总结。
    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练习。
    完成《掌握语文》中的“语段精读”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重点: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练习题。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我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多么惊奇啊!
    对这三段文字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C)。
    A、交代“我”家拮据的家境。
    B、交代“我”母亲的思想意识。
    C、写“我”家有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
    D、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驶向远方“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就走开了。”
    (1)母亲为什么暴怒起来?
    (2)母亲叫我去付钱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文字刻画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18  麦琪的礼物
    教学目的: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2、 理解小说的线索。
    教学重点: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教学难点:
    1、理解以情节见长的“欧亨利笔法”。
    2、理解小说的线索。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是美国着名的短篇小说家。
    二、情节过程。
    开端:(1-6)写德拉想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送丈夫一件礼物。
    发展:(7-19)写德拉卖掉美丽的头发换回了礼物——表链。
    高潮:(20-44)写夫妻互送礼物。
    结局:(45)写小夫妻虽各自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又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
    三、示意图:
    开端     想礼物   一块八角七分  哭   
    精致    珍奇  筹划  礼物?
    发展      买礼物   头发    美丽  卖
    表链   朴素  买      陶醉
    高潮    送礼物     金发   换    表链      送
    金表   换    发梳      失
    结局    赞礼物     极不聪明     牺牲
    最聪明      (获得)   是麦琪
    四、欧亨利笔锋法。
    五、线索。
    明:……
    暗:……
    六、中心。
    本文写……的过程,歌颂了……,启示人们……。
    19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讽刺艺术的手法。
    2、领会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讽刺艺术的写法。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1、吴敬梓,清朝小说家。
    2、《儒林外史》。
    二、结构图解。
    中举前:  范进生活贫困  胡屠户贺女婿进学
    地位卑微      范进找丈人借盘缠,挨骂而归
    出榜那天,范家无米,范进抱鸡上集市去卖,报录人到,邻居找回。
    中举后:  范进一看报帖,喜极而疯,胡屠户在众人劝说下,壮胆打了范进。
    张乡绅拜会范进,贿赠。
    范进送银给丈人,胡屠心千恩万谢,低头离去。
    三、欣赏讽刺艺术。
    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把世态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四、精彩语段。
    第五段。
    五、领会具体语句的含义。
    1、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2、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20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细致描摹主人公内心波澜的写法。
    2、了解作者构思这一篇小说意在说明有失有得,落榜并不可怕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关于小说主题的理解。
    2、本文与前四篇小说在写法上的异同。
    阅读提示:
    一、有关人物。
    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
    张继,唐朝诗人,曾应进士不弟。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5):《枫桥夜泊》的成诗经过。
    第二部分(16-17):张继诗歌的历史意义。
    三、本文语言特点。
    语言抒情化,体现在:首先取材角度小;其次大量运用修辞,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氛围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四、主旨理解。
    五、作业。
    第六单元
    26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和条分偻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重点: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和条分偻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论证方法。
    2、论说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论证方法和论说语言特色。
    3、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孟子《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选材立意。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人各”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二、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1段:提出全篇的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
    第2、3段: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的作用。
    第4段:着重谈“人和”,阐述“人和”的实质,即实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三、指导阅读第1段。
    1、释词:天时、地利、人和。
    2、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寻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提示了中心论点。)
    四、指导阅读第2段。
    1、释词。
    (1) 本段中“之”的用法。
    (2)古今异义词:城、郭、是。
    (3)虚词的用法:而,夫,者,矣。
    (4)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
    (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
    五、指导阅读第3段。
    1、释词。
    城,池,城固,至,畔,君子。
    2、本段内容谈什么,提示了文章的主旨?
    (本段深入阐明了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
    六、总结。
    1、文章的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中心论点提出后,怎样进行论证的?
    (设例,层层推进。)
    4、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主要条件,其原因何在?
    5、本文在论证方法、语言上有何特色?
    6、应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主张?
    七、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3、 结构: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总结。
    五、作业。
    27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主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然而、何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写景抒情的写法。
    2、对比出旨的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文章前两段。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掌握文章大意。
    3、理解作者是怎样写岳阳楼的景物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中心与结构。
    1、结构:
    第1段:从藤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
    第2段:写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总领下文。
    第3、4段:写两种景象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不同心情。
    第5段:引出全文主旨。
    2、中心: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感情,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而乐”。
    三、指导阅读第1、2段。
    1、第1段.
    (1)释词译句。
    (2)这一段写什么?
    (3)为什么开头点明时间?
    (4)为什么要从藤子京写起?
    2、第2段.
    (1)释词。
    观,胜状,一,衔,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
    (3)找出本节中前后照应的句子,有承上启下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四、小结。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章第3——5段,结束全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写景的特点。
    3、理解“先天下……”的含义及对我们的教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课学习。
    1、第3、4段.
    (1)释词。
    若夫,薄,斯,满目萧然,景,鳞,一空。
    (2)文章3、4段合在一起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细读这两段,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4)这两段除了选择景物的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前后两个抒情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2、第5段.
    (1)释词。
    嗟夫,尝,古仁人,或,许;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退,进,然则,微,斯,吾谁与归。
    (2)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感情不同在哪里?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
    (4)应当如何看待作者的见解?
    (5)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28  越巫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实词、虚词的用法。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及这则寓言的大意、寓意。
    3、体会本文出色的细节描写艺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写法。
    2、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解释寓言这种文体。
    二、中心、结构。
    1、文章中心。
    通过描写……的故事,说明了……,同时也警戒世人……,表达了作者……。
    2、文章结构。
    第1段:写越巫的骗言骗术。
    第2段:写勇敢少年设计惩治越巫的经过。
    第3段:写越巫被吓傻破胆而死,且至不悟。
    三、重点阅读第2段。
    1、释词。
    诞,去,骇,惟,角。
    2、译句。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号求救于人甚哀。
    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意思。
    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越巫的狼狈形态。
    四、总结。
    五、作业。
    29《世说新语》三则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及其特点。
    2、了解三则故事的大意及写法。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世说新语》及其特点。
    2、三则故事的大意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
    1、刘义庆。
    2、《世说新语》。
    二、文章结构、中心。
    1、中心。
    (1)《小时了了,在未必佳》通过描写……表现……,同时启示人们……。
    (2)《陈太丘与友期》通过描写……表现……启示人们……。
    (3)《魏武将见匈奴使》通过描写……表现……。
    2、结构示意图。
    (1)《小时了了,在未必佳》
    难见:俊才清称,中表亲戚。
    孔融之智    巧见:李府君亲。
    巧答:礼问:何亲?
    举对:师资之尊。
    巧胜{韪难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举责   君小时必当了了
    (2)《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舍友
    元方责友:无信、无礼  明白事理
    元方绝友              落落大方
    (3)教学《魏武将见匈奴使》
    相见{形陋   不足雄——崔代
    {捉刀立床头
    谍问{问:魏王如何
    {答:{雅望非常
    {此乃英雄
    追杀{闻之
    {追杀             多疑量窄,一代枭雄。
    三、考点渗透: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五字决。
    四、小结。
    五、作业。
    30  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词大意。
    2、理解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词大意。
    2、理解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理解。
    2、赏析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饮酒》和《望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律诗与绝句。
    二、教学《饮酒》
    1、简介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诗派”开山祖。
    2、分析诗句。
    开头四句:结庐,人境,喧、远。
    点明身居闹市而能闲适平静是因为“心远”所致。
    中间四句:采,悠然,相与。
    写人与自然妙合一体。
    后面二句:赶快从官场回到田园,有人生的“真意”。
    3、思想:表现了诗人超脱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4、千古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教学《望庭湖赠张丞相》。
    1、释题,简介作者、背景。
    张丞相,即张九龄。
    孟浩然,唐朝诗人,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
    2、分析诗词。
    首联:广阔的湖水与天连成一片。
    颔联:洞庭湖非常雄伟:云气蒸腾,可远达云梦泽;波涛汹涌,可摇撼岳阳城。
    颈联:想为国服务,可是没人推荐,自己过着安闲的生活,不免愧对皇上。
    尾联:暗示无人推荐,不能为国效力。
    3、思想内容。
    4、千古名句:(颔联)。
    四、小结。
    五、作业。
    熟背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行路难》《观刈麦》《渔家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学习的两首诗。
    二、教学《行路难》。
    1、释题、作者。
    李白。
    2、分析诗词。
    一、二句:写三年宫廷供职时的生活享乐。
    三、四句:写离开长安前起初情绪的写照。
    五、六句:暗喻自己的政治道路被权贵堵塞,愿望无法实现。
    七、八句:要像姜尚、伊尹那样等待时机,再展鸿图。
    九、十句:控诉权贵对自己的谗毁。
    十一、十二句:表达诗人一定要实现宏大抱负的信念。
    3、思想内容:
    写世路的艰难,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远大政治抱负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突出了诗人的倔强、自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教学《观刈麦》。
    1、释题、作者。
    刈:收割。
    白居易,香山居士。
    2、分析诗词。
    一层(1-8)写妇幼给田园劳动的人送饭食。
    二层(9-12)极力渲染劳动之艰辛。
    三层(13-20)贫妇诉说租税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难。
    四层(21-26)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
    3、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四、教学《渔家傲》。
    1、释题、作者。
    渔家傲,词牌名。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分析这首诗。
    上片写景:,景中带情:
    写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
    下片抒情,情中看景:
    表达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3、整首词意境苍莽辽阔,显示出感情沉雄悲壮,慷慨生哀的风格特点。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作文训练
    论证的展开
    写作重难点:
    论证的展开的三种思路结构。
    写作指导:
    一、评析上次作文中的优劣。
    二、论证展开的三种思路结构:
    (1)多方面展开的并列结构;
    (2)单向纵深展开的递进结构;
    (3)对比论证的思路结构。
    三、布置作文。
    1、题目:请以“我的苦乐观”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审题:针对“我的苦乐观”评论。
    3、结构:在起先苦与乐的同类列举时,可并列论证;在论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的积极性时,可用对比结构。



希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2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关键字: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2相关文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2的评论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案说课| 试卷课件| 作文大全| 好词好句| 优秀范文| 网站地图|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www.jiaoyu88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语文试题,小学数学试题及答案,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初三数学试题及答案,高一英语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